2025年4月17日下午,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与广东汕头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师相聚云端,共同召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虚拟教研室第二次集体备课会。本次会议采用“线上+线下”融合模式,由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刘凤梅、广东汕头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团委书记兼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支部书记王熠联合主持,两校思政课教师代表齐聚一堂,共商思政课建设创新之道。
集体备课会现场
习概论教研室主任魏银立分享
构建多元策略,破解 “抬头率” 难题。在教学指导环节,习概论教研室主任魏银立以《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 —— 持续推进概论课提质增效》为主题展开深入探讨。针对当前思政课“抬头率”提升难题,提出构建“话语革新+叙事升级+技术赋能”的立体化教学体系。魏老师指出,教师首先要在话语上下功夫,把概论课讲“活”。话语是课堂教学最重要的载体,其内容、形式、质量直接影响教学成效。要将政治话语、学术话语、教材话语转换为教学话语、生活话语,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让学生通过话语之美领悟思想之美。其次要在叙事上下功夫,把概论课讲“透”。理论课要注重“选好叙事”、“叙好事”,注重叙事的“因事而化”。最后,魏老师强调,教师还应当在技术上下功夫,把概论课讲“潮”。数字化手段在当今教育领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教师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如多媒体教学、在线学习平台、虚拟仿真技术等,丰富教学形式。例如,通过播放精彩的纪录片片段、开展线上小组讨论、利用虚拟场景进行实践体验等方式,为学生打造一个多元、互动的学习环境,全方位激活思政课堂,让理论宣讲更具亲和力、感染力,切实提升思政课的教学效果。
教师分享现场
聚焦教学创新,共话提质路径。在经验分享环节,针对“如何让思政课‘活起来’”的问题,多位教师围绕思政课改革创新分享实践经验。杜展全老师结合教学进度,以“建设巩固国防和强大人民军队”章节为例,从学情分析、目标设定、内容重构、方法创新、过程设计五个维度进行说课展示,系统呈现了从知识传授到价值引领的教学设计逻辑。黄李琳老师依托2024年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思政课学情调研数据,提出“精准供给”教学策略,针对学生“重实践、求关联”的学习特点,建议教师打通思想政治理论与专业、时政、本土案例的连接点,通过“工贸故事进课堂”“广东实践融入教学”等方式,打造“专业+思政”融合案例库,破解课程内容交叉重复问题。毛玲老师聚焦“学生参与度提升”,分享“对分课堂”教学改革实践,提出将课堂划分为“精讲导学—独学内化—小组研讨—交流升华”四大模块,通过结构化设计推动学生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建构,实现知识内化与能力培养双提升。陈莹颖老师以“三重维度培育‘四个自信’”为核心,提出“理论筑基—情感浸润—实践淬炼”的育人路径,课前精准预设学情,课堂创新互动形式,课后延伸实践场景,通过红歌赏析、沉浸式体验教学等载体,将价值认同培育融入教学全过程。
教师交流现场
碰撞思维火花,凝聚育人共识。在交流研讨环节,两校教师围绕教学重难点展开深度对话。刘凤梅院长针对“建设巩固国防和强大人民军队”章节教学,建议结合大一学生军训经历及我国强军兴军历程,引导学生体悟国防现代化在民族复兴中的战略价值,增强教学代入感。 武文肖、晏意华等教师提出“精准化资源供给”理念,主张依据不同专业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成长需求,定制差异化教学案例,让理论讲解更贴实际、更富温度。广东汕头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师团队分享“思政+艺术”融合经验,建议通过红歌品鉴、红色故事演绎等艺术化手段,打造“沉浸式”课堂,提升青年学生的情感共鸣。
此次集体备课会历时2小时,通过教学指导明确方向、教学研讨赋能助力、经验交流互鉴提升,为两校思政课建设搭建了协同创新平台。未来,虚拟教研室将持续深化合作,聚焦“大思政课”建设要求,在课程共建、资源共享、教法共研等方面开展更多探索,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脑入心、见行见效。
(马克思主义学院 文/张倩 图/黄瑾婵 审核:刘凤梅 张巧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