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德主题征文优秀作品展示

(八)教育以强国,师德惠人心

发布者: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发布时间:2025-01-16浏览次数:10


作者:刘晓艳


中国自古流传“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老话。可谓人才难得,人性难养。人才培养是国之大计,只有培养层出不穷的国之栋梁,国之强盛、民之安康才如有源之水、有本之木,强盛文化才能源远流长、繁衍生息。

习近平总书记在教师节深刻阐释了教师队伍中的中国式教育家精神,要求教师队伍要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充分理解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将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转化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大动力。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培养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才,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

接下来,我将结合自己的亲身感受来谈谈作为一名高职教师的心得体会。

一、启智润心、因材施教  

韩愈在《师说》中提到: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老师最本质的工作就是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给学生,老师的言传身教,传授为人处事的道理,培养学生的人格。

当下随着我国工业技术时代发展,知识更新迭代,教学知识模式不断变化,教师需适应就业市场需求因地制宜、因材施教。高等职业教育是为国家产业培养高技能人才,是目前我国就业市场的主力军。我国职业类教育占整个中、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每年培养1000万左右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肩负着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和大国工匠的重任。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所需的应用技能型人才是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重点。高等职业教育教师要把学生培养成为全面发展的综合性技能人才,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和专业知识,还要有丰富的专业实操经验,能够透彻地掌握所教学科。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传统的商业模式不断迭代更新,适应新时期人们的需求。因此,职业类教育工作者也应该顺应时代的发展要求,与时俱进、改革创新知识传播模式。市场需求大量的职业技术性人才,在新的发展模式下,产生了订单式培养、学徒制教学等新的教学变化。教师还应具备多方面的爱好和才能,因为学生们求知欲强烈,他们对任何事物都充满兴趣,要求教师和学生打成一片,指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教师需以学生职业技能发展为中心,改进教学方法、提升自身专业性素养,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增强学生学习自信。面对职业类教学中生源来源多元化,学生学习水平的参差不齐的现状,需要教师要有“因材施教”的教育智慧,了解熟悉学生性格禀赋、兴趣特长、素质潜力和学习需求,关注学生的学习及兴趣动态,坚持“三教”改革,探索建设适合职业教育学生的教学形式,精准施教,让学生掌握新技能、学到真本领,提升学生的社会认可度。

作为高等职业教育的一名现代物流管理专业教师,笔者认为以企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为导向,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是职业教育培养后备专技人才的根本着力点。通过以校企合作、产学结合、学徒制的培养模式来实现应用型技能人才与企业的完美对接。以广州为例:广州作为传统商业贸易中心具有出口贸易的先天地域优势,但传统商贸形式随着电商的快速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和需求。在全球电子商务平台经济促动发展下,地域经济体不再特立独行,海洋经济对贸易公司依赖度减弱,通过仓储物流的C2C终端衔接更加频繁,商品循环周期快速压缩,零库存物流管理不再是运行效率的遥远追求,流通效率快速提升。因此,基于传统国际贸易结算业的快速转换,需要大量的C2C终端电子商务人才、物流仓储管理人才、商品终端传输递送人才。这就需要职业院校依据市场变化及时调整专业规划设置、课程规划设计、知识传授梳理,开设适应市场需求的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等相关课程。职业教育教师通过参与专业领域技能培训,开展校企合作项目,参与行业状况研究等多种形式,形成掌握产业最新发展与产业人才需求的第一手资料,有效提升职业教育专业教师师资力量的专业化教学水平,保证社会商业发展对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

二、言为士则、师德惠人  

教育之本谓之以德,以德育人方见始终。以德当先,立师先立德,树人先正己。人们常说强国先强教,强教先强师,强师先兴德,立德树人,关键在教师,首要在立德。师德高尚的教师队伍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力保障。当下,物质世界丰富,我国不仅在经济发展方面迈上新的台阶,而且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方面更要跃上一个新的高度。

作为人民教师要守初心:“言为士则、行为世范”是言行符合高尚的道德规范,我们不能忘记教育者的初心,要牢记教育者的使命,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教育的根本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完善的习惯。尊重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意向,让学生在愉悦、开放、民主的氛围中健康发展。谨记师德为先、育人为本、能力为重、终身学习,教育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敢于做出不平凡的业绩。

作为教师应该率先垂范,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以教育家精神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做学生们的榜样,做教育事业的先锋者。这就要求我们的专任教师能够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做到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只要是要求学生可以做到的,那么老师自己必须要先做到。孔子说的“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就是这个道理。自古以来,老师在学生心中的地位是:老师所言,老师所做都是对的,因此要想学生做好人,学好专业技能,我们老师就要从小事做起,从自我做起率先垂范,作出表率。以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以丰富的学识引导学生,以博大的胸怀爱护学生。这样学生就会“亲其师,信其道;尊其师,奉其教;敬其师,效其行”

要想当好一名老师,需要秉持仁爱之心。仁爱是德之展现与延伸,是支撑中华民族繁衍生息的价值基石,是中国人对待外部世界的态度。仁爱既是教育的情感纽带,也是教师的品德修行。在当前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任务形势下,教师唯有以仁爱之心,泽育润养学生的心灵,才能培养出符合时代发展、全面均衡的一代新人。通过教师的率先垂范,引导学生成为品行高尚之人,堪当修齐治平之使命,贡献于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职业院校学生在当今社会发展中将承担诸多行业的基础性技术工作,是高素质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塑造的源头。专业教师应坚持以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评价准则,构建职业院校专业教师师德评价体系。首先,具有高度的爱国爱民的思想政治基础和政治觉悟,为国家和人民培养优秀的专业技术人才,做出教书育人的应有贡献。其次,富有高尚的职业道德责任感及敬业精神,勤勉尽责、不断提高教学水平,承担起百年树人的历史责任。再者,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平等相待,关注学生成长,并注重培养学生的品格和能力,构筑起百花争艳的人才盛世。并将师德评价与教师职业发展相结合,作为教师晋升、评优的重要参考依据。打造德行高尚、职技高超的专业化职业技术教师队伍。

三、结 语

教育不仅决定着今天,更深深地影响着未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师要有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始终秉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教育理念。我们作为职业教育的教师更要为推动职业教育的发展而努力,完成好教书育人这一重任,着力培养能工巧匠、大国工匠,确保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始终满足国家、社会发展的需要。并且在教学生涯中,不断提升自身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积极引导学生在感悟、领悟、体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的过程中,强化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感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责任感。在知识传播、文化传承、技术创新的学习过程中,培育学生胸怀天下、放眼世界的伟大胸襟,为祖国培养出更多具有世界眼光、中国特色的匠心之才。


【专家点评】

文章从自身出发剖析教育家精神的实质,深入探讨了教育对于国家强盛的重要性以及教师队伍在教育中的关键作用。文章开篇即通过引用古语和习近平总书记在教师节的讲话,为全文奠定了论述基调,正文部分结合自身经验,详细论述了高职教师在教育中的职责和使命及应具备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全文结构清晰,逻辑严谨,语言流畅,既有理论阐述,又有实践分析,整体较为充实和饱满。在分论点中,如果能增加一些具体案例和可操作的措施,将使文章更加充实饱满,也更具实践指导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