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桂晶晶
一、背景分析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为全面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关于职业教育的重要指示精神,培育具有劳模精神的高水平高素质人才。汽车工程学院针对高职院校劳动意识和劳模精神教育的缺失;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的紧密融合度不够;社区参与育人力度不够三大问题。提出通过依托广东省“潘梦鹞劳模与人才工匠创新工作室”和广东省技能大师工作室,探索“劳模+技能”的品牌特色,打造具有职业特色劳模引领的“大思政”育人新模式。整个“劳模+技能”思政育人模式涵盖实施苗圃育人工程、学业导师融入技能、深入基层社区实践和朋辈导师绽放光彩四个活动。通过思政下乡、创新社区实践的方式将劳模文化与技术技能相结合,形成校村育人合力;实现技能报国的“大思政”目标。
二、解决策略
依托广东省“潘梦鹞劳模与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和广东省技能大师工作室,以“弘扬劳模精神”为主线,以“提升职业技能”为核心,打造职业特色鲜明的“匠苗、匠行、匠践、匠梦”师者四匠思政育人新工程,通过开展苗圃育人、融入技能、基层实践和朋辈导师四“匠”共育系列活动,引导青年学子练就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硬本领。
三、过程和做法
(一)师者“匠苗”——实施苗圃育人工程
构筑育人矩阵,提高培养质量。为进一步发挥劳模示范引领作用,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汽车工程学院结合专业特色,构筑“苗圃”育人全矩阵,实施“选苗、育苗、出苗”全链式培育机制,助推学生成长成才。一是精心选苗。根据学生兴趣爱好和职业发展方向,采用“学工办初筛+导师复筛”的双重选拔方式,提高选拔质量。二是潜心育苗。依托“一站式”学生社区,导师对不同专业、兴趣方向的学生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实行一对一的培养。三是悉心出苗。“苗圃”计划学生将直接对接校、省、国家各项技能竞赛、创新创业比赛等。针对不同比赛,在相对应的专业兴趣小组中进行选拔、组队,组成竞赛“种子队伍”,作为主力冲击奖项;通过比赛实践来提高职业技能水平和专业素养。
广东省劳模潘梦鹞开展“苗圃”育人工程宣讲和选拔
广东省劳模潘梦鹞对“苗圃”工程学生进行现场指导
导师对“苗圃”工程学生进行专业课程辅导
(二)师者“匠行”——学业导师融入技能
融入技能强化创新,助推技能强国。为进一步发挥劳模示范引领作用,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汽车工程学院依托1+X汽车专业领域职业资格等级证书培训考核站,实行学业导师制。通过邀请青年博士、高层次人才、技能大师等担任学业导师,组建学生职业技能兴趣小组。通过实际行动有意识地将劳模精神、创新精神、技术技能融入到专业课程教学中和第二课堂教学中。例如在1+X实训基地开展实训教学和通过举办系列汽车领域专业技能竞赛不断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引导学生做中学、学中做,通过实际行动提高学生职业技能,直至技能兴趣小组所有学生成员均拿到1+X汽车专业领域职业资格等级证书。
学业导师现场指导技能提升兴趣小组开展汽车维修培训
开展汽车故障检修技能大赛
汽车故障检修技能大赛现场
(三)师者“匠践”——深入基层社区实践
延伸劳动课堂,增强育人实效。通过劳模精神培育基地建设,打造开放性的“劳动教育大课堂”,引领学生在劳动中感受,在劳动中收获,更深入地体会劳动教育的内涵。汽车工程学院联合广州市白云区钟落潭镇湴湖村、新村村及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共建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汽车工程学院师生利用所学专业技能长期开展社区家电义修、支农、义教、敬老等志愿服务活动,打造“汽车+服务”品牌特色。组织汽车服务与营销专业学生开展汽车维修技术下乡活动;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学生开展家电维修和计算机维修活动。
开展志愿服务活动
(四)师者“匠梦”——朋辈导师绽放光彩
为发挥朋辈育人功能,营造积极向上、互帮互助的学习氛围。学院遴选参与各种技能竞赛和创新创业大赛,“身经百战”的朋辈担任学业导师。通过定期开展“我与学业导师有约”活动,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学业帮扶。同时发挥优秀校友的示范引领作用,邀请优秀校友担任朋辈导师开展青年沙龙—生涯论坛、破风逐浪启新航—技能竞赛经验分享及专插本经验分享等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志,逐步成长为有技能、综合素质高的能工巧匠,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汇聚更加磅礴的青春创新动能。
朋辈导师王豪开展学业规划辅导
优秀校友退役军人黄柏杰分享军旅故事和军旅感受
四、实施效果
汽车工程学院自实施育人工程六年以来,多次获奖,可谓硕果累累。共荣获国家级奖项15项,省级奖项110余项,专利26项。其中荣获教育部、中国社会科学院、共青团中央联合主办的“挑战杯”国赛二等奖1项,获共青团中央、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主办的“振兴杯”全国青年职业技能大赛国赛铜奖1项,获国家教育部高校学生司第二期供需对接就业实习基地8项;前期的初探获奖证明本项目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创新性,且育人成效显著。
学生获第十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竟赛二等奖
学生获第十八届“振兴杯”全国青年职业技能大赛铜奖
学业导师指导学生获实用新型专利
五、创新与示范
(一)创新亮点
1.理念创新——打造职业特色鲜明的劳模引领思政育人工程
依托学院广东省“潘梦鹞劳模与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和广东省技能大师工作室,通过打造校内+校外社区基层实践,创新性的将劳模文化与技术技能相结合,打造职业特色鲜明的劳模引领思政育人工程。
职业特色鲜明的劳模引领思政育人工程理念创新图
2.实践创新——深入社区共建实践基地助力“乡村振兴”
为助力乡村振兴,培养社会所需的高质量技术技能人才,形成校村协同育人合力。汽车工程学院与白云区钟落潭镇湴湖村、新村村等共建“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3个,社区教育示范基地2个;成立党员活动室和阅览室各1个,建立“梦想起航”体育器材室1个。结合学院专业特色,创新育人模式,携手湴湖村、新村村形成多元化、立体化的思政育人模式;积极开展系列志愿服务,上好社会实践思政课,提升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同时不断向校外输出“工贸特色”,扩大学校影响力。引导汽车工程学院学子在助力湴湖村等乡村振兴的热土上发光发热,争取打造具有“工贸特色”的乡村振兴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汽车工程学院乡村振兴实践创新图
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和社区教育示范基地建立
学业导师带领学生参加广东青年大学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
(二)示范效应
汽车工程学院充分运用广东省“潘梦鹞劳模与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和“广东省技能大师工作室”,以弘扬劳模精神为主线,以提升职业技能为核心;通过系统的学习和实践,打造“劳模+技能”的思政育人新工程,助推乡村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教育振兴。经过六年实施,通过思政下乡、基层实践不断向社区输出“工贸”名片;社会反响良好,获得村民一致好评。获《基层网》、《揭阳广电》等社会媒体报道20次;收到广州市白云区钟落潭镇村委感谢信2封,形成汽车工程学院辅导员工作案例汇编2本。我校汽车工程学院学子用实际行动践行“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青春誓言。接下来汽车工程学院将进一步创新模式发挥示范引领、辐射带动作用,形成具有一定推广借鉴价值的工作案例。
案例延伸成果推广示范
六、反思与改进
依托广东省一流高职院校高水平建设专业,坚持“需求导向、产业对接、集群发展、品牌引领”的建设原则,紧密围绕工科专业学生的特点和成长规律,深挖劳模事迹,建立具有专业特色明显、实践育人成效显著、技术技能提升的协同育人融合机制,积极培育新时代“劳模”人。
(二)拓宽思政育人基地,实践赋能“双百”行动
持续打造实践育人高地。坚持以“劳模+技能”育人工程为主题,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拓宽与社区基地和产教融合基地合作方式,进一步做深做实乡村振兴,结合当地农业特色,探索打造“文化+产业”经济发展模式,实现从真正意义上带领村民发家致富。
【专家点评】
本文主题“劳模引领 师者四匠”选取精妙,文章紧密围绕“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主题,结合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体现了时代性和创新性。文章从背景分析、解决策略、过程和做法、实施效果、创新与示范以及反思与改进等多个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提出了职业特色鲜明的劳模引领思政育人工程,以及深入社区共建实践基地助力乡村振兴的创新举措,事理结合,脉络条理清晰,辨识度较高。文章中提供了大量的实践案例和数据支持,如获奖情况、社会实践活动等,增强了说服力,使得内容详实可信。如果能在部分段落之间进一步加强逻辑连贯性,将使整篇作品在逻辑上更加严密和顺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