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28日,2024年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总决赛争夺赛高职组资源环境与安全赛道一地理空间信息采集与处理赛项在广州落幕。我校测绘遥感信息学院学生李建文、肖豪、敖慧钦、麻竣钧(领队:高照忠,指导老师:王战、杜向锋)凭借娴熟的专业技能、卓越的团队协作表现和突出的创新理念一举夺得本次大赛金奖!在每一份荣耀的背后,都隐藏着无数个日夜的辛勤汗水与不懈奋斗,是他们对每一个细节的极致追求,是对每一次挑战的勇敢应对。他们的故事,是关于坚持与努力的最好诠释。
获奖队伍风采
作为本次参赛队伍的领队,测绘遥感信息学院院长高照忠介绍,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由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升级而来,自2008年至今已成功举办16届。今年新升级后的大赛进一步强化综合育人功能,更加注重考查不同专业学生基于技能操作表现出的综合素质,引导职业学校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同时,进一步提升国际影响力,在更大范围吸引国际学生参与大赛,将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打造成具有鲜明职业教育特色的国际赛事品牌。高照忠说:“新赛制也为老师和学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测绘遥感信息学院院长,领队高照忠介绍大赛相关情况
时间紧 任务重 如何快速适应新赛制?
“今年赛制有了颠覆性的变化,比赛要求各参赛队自主确定参赛项目名称、自主设计参赛项目内容、自主选择参赛设备,相比往年更加强调创新创意和实践要求,对参赛选手综合素质的要求大大提高。”领队高照忠表示,学校从9月底接到通知到大赛开赛只有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面临着新的赛制改革,同时作为本次大赛的承办校,还要做好赛项承办的各项工作,时间紧任务繁重,学校各方面压力特别大,但每个人都只能往前冲。
谈到集体作战应对新赛制的挑战时,领队高照忠说:“新赛制意味着学校需要更加灵活和创新地准备赛事,学校和二级学院层面高度重视,积极推进各有关工作,从人财物等各方面给予了大力的支持,协调统筹各有关职能部门为办好本次大赛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保障,大家团结一心全力以赴,最终顺利完成了本次大赛的筹办工作。”
为了迅速适应新赛制,指导老师王战透露:“国庆假期期间,我们学院全员无休,召集各专业带头人进行密集研讨。在选题上,我们不断推翻重来,从早到晚,反复解读上级文件,深入理解文件精神。正因为这样大范围的讨论,大家集思广益,我们对很多问题的认识比其他学校要深刻得多。”
“选题不是坐在办公室里面闷头就能想出来的。”指导老师杜向锋说:“学院采取到企业调研,邀请企业进校,共同确定选题”的合作模式。通过实地调研深入了解企业的实际需求和行业发展趋势,从而确保我们的选题方向与市场紧密对接。同时邀请企业专家走进校园,与师生共同探讨和确定研究选题,确保参赛题目具有实际应用价值。参赛项目就是要有助于解决生产一线实际问题或现实困难,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指导老师王战、杜向锋分享赛项准备的过程
赛制升级,对参赛队伍提出了提出了哪些挑战?
领队高照忠介绍,挑战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相较于以往的全国赛,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增加了额外的阶段,包括争夺赛、排位赛和冠军总决赛。大赛分为国内组和国际组,共设计了19个大类,38个赛道,85个赛项,覆盖了装备制造、电子与信息、财经商贸等多个专业大类,体现了跨专业的广泛性,如在测绘、电商、建筑、中医等不同的专业领域内取得争夺赛冠军的国内外参赛队伍进入排位赛的较量,胜出的队伍进入最后的冠军总决赛,因此比赛不仅局限于专业内,而是扩展到跨专业乃至国际层面的竞争。二是,本次大赛的评分体系实现了重大升级,突破了原来单一赛项独立评分的模式,创新采用“技能水平、职业素养、应用价值、团队合作、创新创意”五大统一要素对不同赛道参赛作品进行整体评价。这种评分方式不仅考察参赛者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水平,还重视其应用价值和创新能力。三是,新赛制不仅要求学生具备专业技能,还要求学生能够进行现场讲解和展示,这对学生的技能、知识和表达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项目选题有新意,重在解决哪些现实生产问题?
指导老师王战、杜向锋介绍,“我们的选题聚焦于《时空智绘:面向新基建的建设工程规划条件核实测量项目创新与应用》,旨在通过测绘技术革新,为政府职能部门提供依法行政的坚实基础。”在谈到建设工程规划条件核实测量的传统做法时,他们说RTK+全站仪全野外法测量方法存在明显的不足,一是异形结构建筑的形状和尺寸精确获取难度极大,一直是行业难点。二是生产过程中人工的参与度较高,也就是说生产的自动化和智能化程度不高。三是成果的应用场景极为有限、信息量不足,因而成果的通用性和可追溯性不足。
“基于传统方法存在的问题,团队积极探索项目生产的新路径,采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实现了项目生产的全流程构建,包括工作技术制定、外业数据采集及内业数据处理三个阶段。”他们说,本次创新实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并产生积极的社会意义:
项目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
一是团队基于建设工程规划条件核实测量项目的技术生产现状,提出了全新的项目生产技术方案,有效解决了异形结构建筑测绘精度不高这一行业生产难题。
二是本项目技术流程一步式实现了单体化模型的生产,且模型的精细度和精度都较高,该技术操作流程可能是未来实景三维城市建设的发展方向。
三是基于点云构建的海量建筑三维单体化模型在交通管理、环境保护、灾害监测、城乡规划、人工智能等领域成果应用广泛。
此外,项目在推动解决生产一线问题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一是异形结构建筑数据采集的精度大幅提高。
二是三维激光扫描外业过程中仪器可以实现自动化整平,生产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极高。
三是由于生产的自动化智能化水平提升,生产效率大幅提高、外业人员的劳动强度显著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显著下降。
四是传统技术方案成果的信息量不足,导致应用的场景极为有限,三维激光扫描技术获得海量点云数据,完美复刻了现场场景,蕴含的信息量巨大,便于追本溯源,深入挖掘后可应用于建筑结构检测、安全监测、建筑档案存档等,测量成果的通用性和可追溯性得到极大拓展。
在以赛促教方面,会带来哪些积极影响?
领队高照忠对以赛促教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他说,竞赛对教学实践有导向性作用,竞赛中使用的新技术和方法可以被整合到教学内容中,使课程内容保持更新,与行业发展同步。竞赛中的经验可以作为教学资源,如视频、图片等,用于教学和实习项目。竞赛要求教师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技能,以指导学生应对竞赛中的新挑战。教师通过参与竞赛的组织和指导,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行业需求,进而改进教学方法。
指导老师王战、杜向锋也深有体会,他们说,竞赛中使用的新设备和技术可以被引入教学中,使学生能够接触到行业的最新发展。通过参加竞赛,学生的个人技能会大幅提升,这不仅包括专业知识技能,竞赛过程中,学生需要在室外进行高强度的测绘工作,这对体能要求较高,从而锻炼了学生的吃苦能力。竞赛还可以帮助学生突破自我,完成之前认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从而增强自信心。学生通过竞赛的挑战和成功,能够树立起面对未来工作挑战的信心。竞赛中获得的经验和技能可以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使他们在求职时更具优势。学生通过竞赛获得的奖项和经验可以作为展示自己能力的重要依据。
结果不是唯一的目的,过程本身就是最大的收获
面对巨大的备赛压力,李建文同学说:“我们的两位指导老师是比较厉害的,能够帮助我们很好地去解读文件的内容,然后给我们制定科学的训练任务。赛制出来之后,我们基本上每天早上7:00起床,吃完早饭就去训练,用三维激光扫描仪对建筑物进行扫描,再进行数据处理,每天训练到晚上12点,不停地反复去练习,经常也会感觉人生好崩溃,困难每天都有,但是只能硬着头皮往前,在老师的耐心指导下,我们迎难而上,克服了一个又一个难题。”
肖豪同学特别提到,“新赛制要求我们不仅要会做,还要会说,能够清晰地表达自己的工作思路。在参加比赛之前,我在公众场合说话都会很紧张,不敢去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次比赛逼着自己去提升自我表达能力,一次又一次突破自己的极限,到现在,在面对那么多人的情况下,也是可以勇敢地进行表达。”
敖慧钦同学自豪地表示,“在学以致用方面,参加比赛可以让我们更好地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我们比赛就相当于做一个项目,在充分理解和掌握了一个技能的前提下,通过项目把我们的专业技能展示出来。”
麻竣钧同学说:“通过这次比赛,不仅提升了我们的专业技能,还增强了解决问题的能力。赛中的经历,如团队合作、项目管理、时间管理等都是职场中重要的软技能,为以后的求职、就业带来了多方面的竞争优势。”
参赛学生分享收获和成长
对师弟师妹们,有哪些宝贵的建议或激励的话语想
要分享给他们呢?
“首先是要先好好上专业课,把专业基础打牢,基础打牢之后才能更好地去学习一些新的东西。同时还要对自己做的事情保持热爱,不能三分钟热度,遇到问题就半途而废,必须得坚持下来。师弟师妹们可以踊跃去参加各种校内外的实习实践项目,把自己所学的知识投入到生产应用当中去,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回到理论,实践和理论要密切联系。最重要的是,成功的前提是组建一个好的团队,团队成员之间需要有一个共同的目标,这样才会有更好的团队凝聚力,才能够更好地去达到这个目标。”
(组织宣传统战部 采编/冯雨霞 图片/宣传部 审核:杨慧、陈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