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tGPT冲击与文科教育变革
发布人:科研处  发布时间:2023-03-09   浏览次数:68

从教育的视角看,以ChatGPT、DALL·E 2等为代表的AIGC(AI Generated Content,即人工智能生成内容)技术,可视为知识生产、学习的辅助工具,能够帮助老师和学生更好地完成教学科研任务。近来,AIGC的新突破明显与文科知识活动更相关,比如,ChatGPT擅长文字工作和翻译、编程工作,DALL·E 2精于文字生成图像和图像处理,明显对文科教育的影响更大,已引起人文社科工作者的极大关注。

冲击力巨大

  当AIGC产业化成熟之后,可能绝大部分网络内容都将由人工智能自动生成或辅助生成,而当前无论是PGC(即专业生成内容)还是UGC(即用户生成内容),都主要是由人类制作的。就教育活动而言,可能很快教育者和学习者都将身处人工智能辅助教育的环境中,AIGC技术生成的内容在文科教育领域会越来越多,由此可能对文科教育产生颠覆性影响,甚至重塑文科教育。

  第一,AIGC冲击从知识流通深入知识生产领域。之前的信息通信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主要集中于教育资源的传播和共享方面。如今,AIGC扩大到文科知识生产领域。比如,ChatGPT可以生成文献综述、小论文、论文摘要等。相比人类的知识生成工作,ChatGPT具有4个明显优势:速度快、极便宜、水平高、信息全。作为人工智能驱动的高级自然语言处理工具,它学习了海量的多种语料,综合归纳能力强,具有一定的注意力,表达方式更类似人类。可以预计,ChatGPT在文科知识生产领域的应用,以及学生利用ChatGPT提高学习效率,可能很快就会成为大势所趋。可以想象,AIGC会对从事文科知识生产相关的劳动者带来重大影响,可能威胁到很多文科教师的工作岗位。

  第二,AIGC冲击从学校教育深入学生就业领域。可以预见,不仅文科教师要与人工智能竞争,文科毕业生很快就会生活在人工智能辅助劳动的社会中,工作中很多问题(如写发言稿、总结材料、文案和策划等)未来都将交于AIGC工具协助处理,甚至完全交给人工智能完成。ChatGPT的强势崛起再一次证明:人工智能不仅可以取代体力劳动,而且可以取代脑力劳动,人类将生存于与人工智能竞争的劳动环境中。培养人才是教育的核心任务,如何培养适应未来社会的文科人才,对既有的文科教育体制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第三,AIGC冲击从教研环节深入应试教育的根基。从能力的角度看,教育活动可以训练人的观察、记忆、理解、总结、分析、推理、提问、想象、表达、批判以及动手等各种各样的能力,应试教育则偏重于对记忆、理解、总结和简单运用等能力的培养。作为知识辅助生产工具,ChatGPT在认知层面主要停留在网络资料的学习、整理和归纳的水平上,无法完成创造性的高级知识活动,但它的记忆、理解、总结和简单运用能力远远强于人类。显然,以灌输知识为特征的文科应试教育,教给学生的能力与人工智能知识生成工具的技能相冲突。所以,ChatGPT对教育的冲击不止于表面所见的现象,如学生用ChatGPT写作业而教师则要改变考核方式,而是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否定了应试教育的根本逻辑。

技能与意义并重

  从学生就业的功利目标看,文科教育要服务于社会,必须扬长避短,变传授文科知识为全面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尤其是超越人工智能的创新创造能力,才能彰显文科教育存在的合理性。

  第一,训练学生超越人工智能的文科技能。在人工智能辅助工作的社会中,各种文字写作、多媒体脚本、程序代码、文稿翻译等工作,可能会首先由AIGC工具高水平地完成草稿工作,然后由人类做一些创造性方面的调整,最后由人工智能直接在各大平台上发布和推送。如此,文科性岗位的工作量大大减少,一个人可以承担现在好几个人的工作。显然,如果一个人文字、图像、翻译、视频和音频等的制造水平与AIGC差不多,是无法胜任类似的工作岗位的。换言之,文科生的水平需要高于AIGC工具,否则可能难以在未来的职场中生存。

  第二,训练学生人际沟通的能力。在未来的机器人社会,人工智能仍难以胜任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工作,尤其是强调组织能力、写作能力、协调能力和交流情感的工作。无论未来社会多么智能,人工智能始终是机器,在人际交往场合无法完全取代人。比如,有些人工智能客服会让人感到不适,不如人工客服亲切。由此,文科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同理心和人文素养,以匹配未来社会对此类情感性工作岗位的需求。

  除了功利性,文科教育还具有超越性,培养合格劳动者并非文科教育的唯一功能。比如,文科教育给学生以人文滋养,升华学生的精神境界,使其成为更高素质的社会成员;文科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升学生的优雅气质,帮助人们过上更美好的生活;文科教育展示文化的多样性,让学生学习和发展各种文艺遗产,丰富大家的闲暇生活。总之,文科教育是传承优秀文化和人文精神的重要方式。通过文科素质教育,可以将宝贵的人类精神财富发扬光大。在物质生活极大丰富、人类拥有更多闲暇的未来社会中,精神性活动和幸福生活的能力将更加受到人们的重视。

  进一步而言,好的人文学科应是意义之学,好的文科教育应是意义教育。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而不仅是培养人才、专家或劳动者。经典教育观念认为,教育要激发每个人的主体性,包括情感、思想、意志和人格等,使之摆脱受无意识支配的“黑暗运动”,进入自觉自为、自知自识、自立自强和自尊自爱的“光明运动”中。从根本上说,所谓教育之光本质上是意义之光。一些人吃饱穿暖,生活优渥,却厌世轻生,归根结底是缺乏人生的意义。很多人屡受挫折,却斗志昂扬,往往是其信奉的某种人生意义在支撑。人因为是意义动物,所以成其为人。通过文科教育,社会将各种系统性意义理论传输给下一代,供大家选择、实践和坚守,有助于社会成员赋予各自的人生以独特的意义。

  必须指出,意义问题在智能革命方兴未艾的技术时代并没有失去价值,相反变得更为重要。格林兰德(P. C. Greenland)认为,技术时代对个人进行教育,使其意识到自己的个性和责任,仍是教育最重要的事情。想一想,未来如果机器人取代人类所有的体力劳动和绝大部分脑力劳动,人类是不是更需要反思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在AIGC背景下,文科教育的功利性和超越性并存。培养技能和提升意义并重,两者相辅相成,不能割裂开来,亦不可偏废一方。

变革以应对冲击

  毋庸讳言,当前文科教育的一些方面有些过时,尤其是落后于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因此,文科教育应勇于变革,直面AIGC技术的冲击。

  第一,博学转向慎思。教育的重心要从传授知识转向培养创新能力,意味着对旧传统、旧观点的批判与反思和对新视野、新思想的发现与建构。目前,炫耀博学的旧文人习气已经过时。文科教育工作者要放弃填鸭式的知识灌输,引导和启发学生自己思考,尤其是创造性地学习。

  第二,专学转向通学。目前,文理隔阂广受批评,而实际上文科内部也是有不少隔膜的。一些人“领地”意识过强,画地为牢。“分科之学”现已成为大问题:知识越分越细、越分越窄,专业之外一无所知。文科本应是通学、问题学,跟随自然科学成为“分科之学”,恰恰丢掉了自身的优势和特色。

  第三,关注科技发展。生活在技术时代,缺乏对科技的必要了解,如何能追寻更高的意义世界?文科工作者努力学习科技知识,了解新科技对社会的影响和冲击,才能面向真实世界进行思考。固守于旧书堆中,讲的内容也难以让他人信服。ChatGPT对教育的冲击,再一次证明了一点:科技与人文的全面融合,才是实现优质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之策。

  第四,学习新技术工具。未来社会将是人工智能辅助人类生产生活的社会。能够在人工智能辅助下学习、工作和研究,是教育活动参与者的必要技能。文科工作者需要进行“自我革命”,才能适应新环境。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是要在科研和教学工作中努力运用新的技术工具。尤其是大数据技术,正在“数字人文”的方向上给文科注入新的内容。文科生应学习必要的自然科学知识和方法,反过来理工科工作者也应努力学习人文知识和方法。

  第五,专业文科教育精品化。既然在AIGC辅助工作的环境中,文科工作岗位技能的要求是在有关能力上超过人工智能,那么专业文科教育则需要走高水平的精品文科路线,与日后专门文科岗位减少相适应。素质文科教育强调对非专业学生的超越性熏陶,要走普及性的精神(性)文科路线,与追求美好生活相适应。其培养目标存在差异,当然培养模式、授课方法、教材考试等都会不一样。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哲学院教授)